在越城的藝術圈子里,,有這樣一位畫家,,他的筆觸既能勾勒出越地歷史人物的獨特神韻,,又能將南北山水風景巧妙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他從千里之外奔赴紹興,,二十余年間執(zhí)著地用畫筆記錄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與文化,他就是畫家李俊,。
人物名片
李俊,,1964年生,甘肅臨夏人,。1982年畢業(yè)于甘肅省臨夏師范學校,,1988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2001—2002年修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材料與技法工作室研究生課程班?,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會員、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教授,。其繪畫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王充》被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永久收藏。
“造像”越地名人
提及李俊,,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那幅被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永久收藏的歷史人物畫像《王充》,。這幅作品有著深邃的意境,、細膩的筆觸,成為了李俊藝術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
2021年,,浙江歷史文化名人展主題繪畫征集項目啟動,李俊獲批主持“浙江歷史名人主題繪畫作品——王充”的創(chuàng)作,。
與現(xiàn)代人物繪畫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尋原型不同,,歷史人物繪畫常面臨一個難題:由于歷史人物的影像資料相對匱乏,沒有固定形象作參考,,繪畫者主要依賴文字資料來刻畫人物形象及其所處場景,。為了在腦海中建立起“王充”這個人物,創(chuàng)作前期,,李俊多次前往紹興博物館,、上虞王充紀念館等地實地探訪,查閱大量資料,,在成沓資料中提煉人物性格,。
“首先他是個學者,出身寒門,,頗有傲骨,,反復琢磨實踐后,我們將他的形象定位為一名干瘦但具有智慧的長者,?!崩羁』貞浀馈M砟甑耐醭溟e居農村,,畫作原本的背景構思中,,計劃透過人物身后的窗戶體現(xiàn)其居住的農村院落場景,但在后期實踐中,,為了更凸顯人物本身決定化繁為簡,。此外,人物面容,、面部朝向,、服飾特點等細節(jié),都經過反復修改和討論,。
在創(chuàng)作《王充》過程中,,李俊愈發(fā)為越地的人杰地靈著迷,于是萌生了系統(tǒng)性繪畫越地歷史人物的想法,。從大禹,、勾踐、王羲之,到陸游,、魯迅,、蔡元培……在李俊的畫筆下,每個歷史人物都不是簡單的形象再現(xiàn),,而是對他們個性和故事有深刻詮釋,。無論是謝安的“東山再起”,還是勾踐的“臥薪嘗膽”,,李俊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巧妙的構圖,,將他們的性格和故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史,、作畫的過程,,也讓他對這個居住了二十余年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千百年來,,越地孕育出無數(shù)杰出人物,,他們的存在讓這片土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文化內涵。李俊的“越地名人”系列如今已創(chuàng)作近百幅,,這是對越地名人的系統(tǒng)整理與造像,。“我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創(chuàng)作出一百幅越地名人形象,,這個目標即將實現(xiàn)。二是將名人形象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劃分,,組合在一系列場景畫面中。希望這些畫作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越地的歷史和文化,?!崩羁≌f。
“訴說”南北交融
2002年,,對于李俊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因工作調動從家鄉(xiāng)遷居紹興,。從北方的粗獷豪放到南方的細膩柔美,這種地域文化的巨大差異也給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北方,,李俊的畫作常常以樸拙的畫風為根基,展現(xiàn)出北方山川的雄壯和磅礴,。他筆下的北原斷崖清晰簡潔,,農家小院在微風中傳來細語,筆墨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而來到紹興后,,李俊開始嘗試將北方山水畫風格和江南水墨畫氣韻進行融合,,以真實的江南風景為題材,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的江南美景,。畫中山花清雅秀美、寧靜自然,,山水丘陵顯露磅礴氣勢又不失平淡天真,,兼具“北宗”氣息與“南人”之風。南北兩樣風情,,在他的筆下碰撞升華,,讓作品更具層次感和豐富性。
“我在紹興待了20多年,,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李俊感慨道,。
在快四十歲的年紀換個城市生活,,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挑戰(zhàn),但對于李俊來說卻是一次全新的機遇,。他擁抱這種“新鮮感”,,不斷體驗、嘗試和走進不同風格與形式的藝術,。
他不僅在傳統(tǒng)水墨畫上不斷突破,,尋求新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境界,還在綜合材料繪畫上不斷嘗試與創(chuàng)新,,將各種現(xiàn)代材料融入創(chuàng)作之中,,拓展了藝術的邊界和可能性。每一次探索,、每一種嘗試都是他對藝術理解的一次深化,,也是對自我創(chuàng)造力的一次挖掘。他的作品因此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全文鏈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yczb/pad/content/202412/13/content_563114.html